中治疗未病与养生保健,您不能不知道的知识

中醫治未病與養生保健,常常輕易讓人們的熟习有所模糊,更輕易引发人們以為中醫治未病就是無病先治,無病先用藥的錯誤熟习。中醫治未病思想和理論,來自于中醫古籍,要分清什麼是治未病,什麼是養生和保健,必須縱觀古籍中的論述,不能斷章取義,才能理解中醫治未病與養生保健的真正內涵。

1、中醫治未病

所謂“治未病”,首先要重视“治未病”1詞中的“治”字,既然是“治”,就說明身體有題目才需要“治”,與健康之人的“養生”和“保健”有所不同,所以,不能將中醫治未病與中醫養生保健混為一談。

“治未病”一詞首見於《素問?四氣調神論》篇,“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,不治已亂治未略冬此之謂也。夫病已成而後藥之,亂已成而後治之,譬猶渴而穿井,鬥而鑄錐,不亦晚乎!”

《內經》中出現“治未病”1詞的還有2篇。《素問?刺熱篇》說:“病雖未發,見赤色者刺之,名曰治未病”。《靈樞經?逆順》篇中謂:“上工刺其未生者也;其次,刺其未盛者也,……上工治未病,不治已病,此之謂也”。

縱觀以上可以發現,中醫治未病有以下含義:

1、中醫治未病是治“疾病”之“疾”,不是對健康人治療,是把疾病消除在有不舒適感覺或症狀的亞健康狀態,也就是把疾病消除在“疾病”的“疾”的階段,也可以說是小毛病時期。

《素問?刺熱篇》說:“病雖未發,見赤色者刺之,名曰治未病”。這裡就明確說明了一個題目,病固然未發,卻已可以見到患者體表有了光彩變化,所以,這時治之,稱為“治未病”。那麼,此時的治未病又是治的什麼病呢?此處所謂“未發”,實際上是已經有先兆小疾存在,即疾病時期症狀較少且又較輕的階段,類似于唐朝孫思邈所說的“欲病”,在這種情況下,及時發現,初期診斷治療無疑起著決定性作用。

再者,清朝《世補齋醫書》以為:“疾、病二字,世每連稱。然今人之所謂病、于古但稱為疾,必其疾之加甚,始謂之病,病可通言疾,疾不可遽言病。《內經》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,謂人於已疾之後,未病之先,即當早為之藥。疾而不治,日以加甚,病甚而藥,藥已無及。未至於病,即宜藥之,此則《內經》未病之旨,豈謂投藥於無疾之人哉?”以“疾、病、疾病”古今詞義異同理解“治未病”含義。“無疾”,健康人;初患苦為“疾”(臨床前期);疾甚為“病”,得病。提示“治未病”不是指“無疾”的健康人使用藥物治療。以上中醫的療疾治未病方法,就像是修理機器一樣,不等機器不能運轉,而發現機器有了缺潤滑油或略微的異常響聲,或只是有的螺絲略微鬆動,固然沒有任何零件損壞時,就要進行調整修理,以避免造成缺油、螺絲鬆動等引发機器的損傷。又如:既然發現某種物體與另外一種物體磨擦,已經產生了火花,就要尽早消除產生火花的因素,消除隱患,這就是救治在火災之前,也可以說是“救治未火災”。?

在臨床上,屬於中醫療疾治未病的範疇很多,如:困乏乏力、四肢酸軟、失眠多夢、口乾舌燥、心煩意亂、飲食無味、大便失調,小便黃赤,形冷肢冷,過度肥胖,頭暈眼花,胸滿腹脹,肩背沉緊,少氣懶言,心悸氣短,多食善饑,食少而脹,兩眼乾澀,視物模糊,迎風騷淚等;還有諸多氣滯血瘀,固定的或移動的冷痹、濕痹,風痹,串氣疼痛,移走疼痛和蟻行症狀等等,用現代儀器或檢驗手段又很難找出病位的所在,被現代醫學定為亞健康狀態,實際上,這些症狀就屬於“病”發之前之“疾”的階段。在這個階段,中醫根據四診進行八綱辨證,就可以區別陰陽、虛實、冷熱所屬,採用各種適宜的方法對症治療,就可以把諸多症狀消除,避免了由疾向病發展,這就是實際意義的中醫治未病之一。

2、中醫治未病是養已病之髒,而治未病之腑;這是根據疾病在臟腑間相傳理論確定的,不能追著病治,要迎著病而治;不能只知治淤,更應防腐防變;不能只治病灶,更要治療無病灶的病因之位。

《素問?四氣調神論》篇,“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,不治已亂治未略冬此之謂也。夫病已成而後藥之,亂已成而後治之,譬猶渴而穿井,鬥而鑄錐,不亦晚乎!”

以上文字簡而意深,“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,不治已亂治未略冬此之謂也。”這一句,本身就滲透了兩層含義,一是說明聖人治病的觀察進微,尽早發現疾病的初發階段,將疾病消除於“疾”的時期;二是說明病已成,受病之臟腑陰陽俱虛,氣血已略冬已經達到虛不受補、實不受瀉的危重階段,所以,***的後一句,“夫病已成而後藥之,亂已成而後治之,譬猶渴而穿井,鬥而鑄錐,不亦晚乎!”說明了本臟腑受病之深,假设再直接在這個病灶下功夫,這個臟腑的吸收、排泄等功能幾乎喪失,儘管用了看似有效的藥物或治療方法,由於這個部位不能正常吸收藥物的勁力,達不到預期的療效,所以,不能等著口渴了再打井,臨戰再磨刀,應該儘量發現初期症狀,初期治療。一旦出現已病已亂之病灶,也不能直接治療受病之位了,必須找到與病灶關聯密切的病因之位,就如《靈樞經?逆順》篇中所論的:“上工刺其未生者也;其次,刺其未盛者也。”也就是說,與病灶密切關聯的臟腑部位,固然未受病,但是,病灶之邪卻來源於此;比如:某些腸炎,是由於心火下移小腸而導致小腸發病的,假设直接治療腸炎,療效就會差些,假设直接消除心火之病源,則犹如釜底抽薪,此時的心臟固然沒發病,但也是處於有“疾”存在的時期,消除心火的過程,也就符合了***所說的“……上工治未病,不治已病,此之謂也”。假设是在病灶不是太亂太盛的階段,一是治其病源之髒,犹如消除心火1樣;二是對病灶予以適宜的治法;這樣,就可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,使疾病愈而不容易復發;這應該才是《靈樞經?逆順》篇中謂:“上工刺其未生者也;其次,刺其未盛者也,……上工治未病,不治已病,此之謂也”之本意。《金匱要略》謂:“上工治未病……見肝之病,知肝傳脾,當先實脾……中工不曉相傳,見肝之病,不解實脾,惟治肝也。”此段***則直截了當地、並且是以實例說明了治未病的理論內涵;說明了肝臟發病,肝臟已病,必須清楚肝臟之病可傳與脾,脾雖未受病,必須未水先疊壩,防患於未然,上工,明智的醫生,就應當先強壯脾臟,以防肝病相傳,侵害脾臟;而那些見肝治肝,不知道保護、強壯脾臟的醫生,就屬於比較愚鈍的中工了。

在臨床上,已病的例子很多,如:肝膽結石病,結石是有形的,不但發病時臨床症狀明顯,病情劇獵冬而且通過現代儀器檢測,可以明確結石的大小、多少和所在的具體位置,乃至可以診斷分析出對肝膽臟腑損害的程度;目前,手術可以取石,鐳射可以碎石,但是,又有哪一種方法真的把結石根除了呢?由於,這些方法都是在見肝膽結石而治肝膽結石而已,就算真的把發現的結石全部清除,用不了多長時間,又會從新長出了結石,由於,這些方法,都沒有往尋找和治療那些產生結石病的病源、病因,所以,造成了切除膽囊後,結石會向肝外膽管、肝內膽管、肝內毛細膽管蔓延發展,乃至導致對肝臟的嚴重損害。五盡指標療法治療各種結石病的成功,關鍵的1點就是找到了結石病產生的病因,熟习到多臟腑功能失調,也就是諸多臟腑都有了小“疾”,造成排泄***,體內積熱等;如:腸道通而不暢,運化失司,造成腸道內久積濕熱,濕熱上泛肝膽,導致肝膽臟腑受濁氣薰蒸而受病,造成功能下落、感染,乃至形體變化,管腔、管道內汁液排下不暢,造成新陳代謝困難,導致汁液的質變沉積,长此以往,諸多沉積之物結晶為石砂,隨著肝膽功能的不斷下落,結石體也就越積越多,越積越大。所以,要恢復肝膽功能,消除肝膽臟腑內的結石,首先,必須先治療未病之腸道,使之暢通,排泄正常,消除腸道濕熱,切斷生長肝膽結石之病源,才有益於恢復和增強肝膽功能,通過肝膽管道的舒張和收縮,將結石擠壓粉碎,並順膽汁的排泄管道排出體外。假设是多個臟腑都触及到了結石病的生長之病源,就要對諸多“未病”的臟腑進行治療。五盡指針療法治療結石病的方法,就完全體現了中醫治未病不治已病,不治已亂治未亂的理論內涵,五盡指標療法治療結石病,不是對準結石部位治療,而是通過指法對周身多部位、多經絡***位的調理刺激,從而恢復多臟腑的吸收、排泄功能,保持人體新陳代謝正常,從而達到碎石、排石,和愈後不容易復發的目的。

從以上這段論述也就明白了一個題目,中醫治未病,不是對正常的健康人進行治療,也不是病已亂、病已成绩不治了,而是要迎著病的發展往治;這裡的治未病,一是說找出已病的病源、病因進行治療,從而達到標本兼治;二是說首先強壯關聯密切的相傳臟腑,避免疾病的相傳和蔓延,控制疾病的發展。

綜上所述,也就明白了中醫治未病屬於治療疾病的範疇,與養生保健、預防疾病的發生不是1個概念。

2、中醫養生保健

中醫養生保健是指在健康狀態下,重在養生以避免疾病的發生,一方面,充分熟习風冷濕燥暑等外邪致病的規律及特點,做到“虛邪賊風,避之有時”;另一方面,提倡飲食有節,保潔,忌冷食,勿貪食,且保持精神愉悅,做到起居有常,“房室勿令竭乏”,在此基礎上通過導引、吐納等方式鍛煉身體,進步機體的抗病能力,保持“五臟元真通暢”的生理狀態,使病邪“無由進其肌膚腠理”。

《黃帝內經》中“正氣記憶體,邪不可幹”的論述歷代醫家都極為重視,並通過他們的醫學實踐加以運用和發揮,使其成為別具特点的預防醫學理論。只有強身才能防病,只有重視養生才能強身。養生是以調攝精神意志為主旨,思想上要保持安閒清靜,沒有雜念。精與神守持於內,避免過度的情志變動,心胸開朗,樂觀愉快,這樣就能達到補養真氣的目的。對於外界不正常的天氣和有害的致病因素,要及時避開,順從四時冷暑的變化,保持與外界環境的協調同一。要求人們飲食有節制,生活起居有規律,身體雖勞動但不使其過分疲倦,同時還要節欲保精。反對“以酒為漿,以妄為常,醉以進房,以欲竭其精,以耗散其真”。否則,就會導致疾病、早衰。另外,在長期實踐的基礎上,創造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強身健體的方法,如五禽戲、氣功、太極拳、八段錦、易筋經等。

中醫養生保健,就像是新買的汽車一樣,什麼故障都沒有,但是,什麼毛病也沒有的汽車,依然需要勤加擦洗,保持汽車各部位的清潔衛生,以防灰塵污染造成生銹;為了防曬,還要塗上一層蠟油;除平時的清潔以外,還要定期的檢查、保養和維護,這一切,都是為了預防各種因素對汽車的損壞,預防不必要的事故發生,延長汽車的使用壽命。

總之,養生是指健康人通過人體與自然界的、和生活、工作、飲食等的節制和適度,再配合適當的體育鍛煉,或是某些保健手段,增強人體免疫力,從而達到預防疾病的發生的目的;不是採用某些治療方法或治病藥物提早對健康人進行預防性的治療,與中醫治未病的理念是不同的;具體說來,中醫養生保健,是以應用各種保養、養生、體育鍛煉、保健操、自我保健技術等方法,達到增強體質,增加機體免疫力,使機體保持平衡態,免受外邪侵襲,從而預防疾病發生,不屬於未病先治,所以,應該屬於預防醫學的範疇。

3、中醫康復保健

中醫康復保健的方法很多,諸如:推拿保健、推拿保健、理療保健、足療保健、心理諮詢保健、拔罐保健、食療保健,藥浴保健,整脊保健等等,可以說保健方法之多,浩如雲海。康復保健與養生保健又有所不同,常常與治療又有著密切的關係;康復保健,基本上服務於整個療疾、治病和疾病的恢復期,多以舒筋活絡,活血化瘀,祛風散冷,除濕解痹,寬胸理氣,消積化滯,滑利筋骨,鬆弛肌膚等功用運用於臨床;康復保健更多用於腦血管病後遺症、各種癱瘓病人的恢復期治療和各種慢性病的保健和康復治療;所以,康復保健與養生保健有所區別;康復保健主要是對已病,特別是大病後性能的恢復,和諸多慢性病的康復等進行康復治療;康復保健有兩大意義,一是通過康復治療,避免癱瘓了的組織壞死,二是啟動組織細胞,恢復機體功能,使病體逐漸恢復健康態。

總結:

中醫治未病、中醫養生和保健,是中醫預防疾病發生、急救和治療、預後和康復的醫療保健全過程。

中醫治未病屬於中醫診療學範疇,重在治療和預後,主要體現在3方面內容:第一、對疾病早發現、早檢查、早治療,把疾病消除在初發的“疾”的階段;第二、對已病要標本兼治,避免復發;第三、對已病要防惡、防變、防傳。

中醫養生保健屬於預防醫學範疇,重在對機體的保養、養生、保持心理、精神的平衡穩定,公道的飲食,適時起居,勞逸結合,堅持體育鍛煉和推拿、導引等本身保健,增強機體免疫力,抵禦外邪侵襲,預防疾病的發生。

中醫康復保健屬於康復醫學範疇,運用於整個疾病的診療過程,重點在於對疾病後期和諸多慢性病的康復治療。

(转自好大夫,作者:医院郭喜军教授)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白癜风如何治疗
北京什么医院治疗白癜风最好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dongchuanneon.com/ysff/1430.html

网站简介| 发布优势| 服务条款| 隐私保护| 广告合作| 网站地图| 版权申明

当前时间: